制造业下SAP系统存货审计关注 槿思成
对于SAP这样的ERP系统进行IT测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然而在真正实务中,具备IT测试能力的国内事务所应该是比较少的。那么在进行实质性程序中,应该关注什么呢? 如下是思成工作的总结,不对之处,敬请指正。
SAP在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成本计算方式,以及是否启用物料账等不同,对于sap系统中,差异分配是sap存货循环关注的重点,该事项需要负责该循环的项目组成员尽力穿透其成本核算逻辑,需做穿行测试,了解整个过程的结转,分配。不知道企业成本的计算方式,比较难对于明细的信息的把握。思成有过经验,通过成本分配的逻辑,发现过企业的问题。
对于差异分配,是滞留在存货科目中,或者结转至损益科目中对企业的利润是显著不同的,故而对于逻辑的分析是需要特别关注的。因为这个直接影响会计师对于存货科目,成本科目的金额的认定。
根据CO月结逻辑,差异科目应该进行合理分摊,分摊结果CO-FI应该对平,此时将FI科目还原为实际成本,如果月结后差异金额不为零,需评估金额的合理性。需要关注差异金额的大小,以及是否存在一贯性。
例如原材料科目下边的差异科目:原材料-价格变更差异、原材料-单层结算差异、原材料-多层结算差异、原材料-采购价格差异等月结后合计金额因为零。
在制品期末余额合理性需要进行分析
sap的在制品科目和我们理解的在制品是存在差异的,在SAP中称为WAP。SAP系统成本会计月结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操作就是KKAO,这就是系统计算未TECO和DLV的订单到在制品的过程。在制品不是通过料、工、费的简单相加得到的,而是实际投入(当期实际料、工、费投入)与实际产出(部分完工入库转出的标准成本)的一个差数。从金额上理解在制品就是定单未完工情况下的当月差异(实际投入-实际产出)。
在日常生产中:在制品和半成品是会计上的概念区分,而在实际的生产线中,他们认为在制品和半成品几乎没差,都是未生产完毕的产品。又因为在制品时一个较为特殊的科目,其具有很大的调节空间,而且貌似该调整在sap是完全可以实现的。说白了就是隐藏成本,虚增存货。
如果在制品期末余额存在异常,并且引起怀疑时,在盘点时,需对于在制品科目进行盘点和确认,不要相信企业说的在制品科目是没有明细之类的话。也不要因为觉得半成品已经盘点足够量了。
关注非集成科目和非集成凭证
sap是德国软件,有着德国人的严谨,但国内生产过程是非常有创新性、跳跃性、艺术性,好吧请原谅我这样说。故而很多情况下,通过系统自带的集成凭证(逻辑)是无法满足企业核算的需要,此时可能会需要建立非集成科目,用于成本会计的核算以及调整使用。故而对于财务做的非集成科目下的非集成调整凭证,对于大额的成本调整凭证,应关注其合理性,尤为需要关注的年底和年初的相关调整凭证。
价格的准确性
标准价格的准确性,也会影响差异金额,被审计单位如果标准价格长期不更新(原材料标准价,还是标准作业价格),并且标准价格与实际价格差异较大,应关注为什么这样。每一个上sap的企业所耗费上线和维护成本都是巨大的,事出必有因。
数据警惕
对于获取的数据,要关注是否存在被企业从系统导出后,进行二次加工的可能性。即便说SAP的数据不准确,也要获取一手数据,同时知道不准确的原因,及调整的理由。对于会计师无法进入sap系统,无法自主导出数据,是否会视作审计范围受限呢?
什么都是系统惹得祸
对于财务人员经常说的,这个都是系统,我不知道怎么弄的,我不知道为什么,我不知道什么原因,你不要知道那么多等托词。如果是存在重大疑虑的,要相信,只要你想知道,就一定可以知道的。思成有过直接和企业当初上线的关键用户(财务经理)对接过成本逻辑,有过和当时负责上线的外部顾问询问成本逻辑的东西,有过要求子公司财务去向总部询问,有过要求成本负责会计解释,有过和成本会计一起研究和勾稽过他们的逻辑……
所以,只要你想知道,就一定有办法知道,你搞定不了,可以和项目负责经理、合伙人提出需求,说明为什么要知道,这个的必要性,如果真的是有需要的,一般内部会支持的。
其实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,你的强势是需要建立在你对于专业的自信,对问题的判断,对事项的了解的基础上。所以关注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内部逻辑又显得非常重要。
按照表格的形式思成整理如下:
http://bbs.esnai.com/thread-5163916-1-1.html
|